人類社會面臨著資源稀缺性與需求無限性之間的矛盾。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類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滿足的一門學科。下面從經濟學的視角探討智能電網規劃和建設問題。
智能電網的成本效益分析
智能電網作為以政府、電力企業投資為主的大型建設項目,建設投資大、周期長、社會影響面廣,這就要求進行科學論證,分析其預期投入成本和取得的效益,分析其投資價值,以實現科學決策。
首先分析需不需要投資建設智能電網的問題,也就是權衡投資和不投資會對成本和收益產生怎樣的影響。根據美國EPRI的初步估計,美國發展智能電網未來20年的投資需求為1650億美元,而社會收益為6380億美元到8020億美元,智能電網投資收益率為4左右,這還是比較保守的估計。目前國內外比較公認的看法是,投資明顯強于不投資。智能電網建設的原始推動力之一就是如果不投資建設,其成本和花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高,這方面的成本包括:停電的直接和間接損失、電能可靠性低的損失、電能質量不合格的損失、電網阻塞的成本、可再生能源不能大規模接入的損失等。國外已就停電損失費用問題進行了大量分析,國內在這方面還缺少系統的分析和研究。
再分析如何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問題,也就是對不同投資建設方案進行評估的問題。經濟性是最早被人們關注也是較容易計算的評估指標,環境和社會效益則較難衡量。而智能電網實施的環境和社會效益卻相當可觀。例如:智能電網實施目的之一就是方便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實現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高效利用。分布式能源利用具有環境友好、排放少甚至零排放等優點,它們對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貢獻可以通過合理設計環境效益指標反映出來。這就要求在制定智能電網規劃時,要計算經濟、環境和社會3個方面的收益,進行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要充分考慮智能電網所帶來的好的外部性,而不僅僅算經濟賬,才會更有動力制定鼓勵智能電網發展的政策和法規,推動智能電網發展。
智能電網技術創新、技術轉移與技術能力建設
無論是從發展智能電網的角度看,還是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高度看,都離不開技術的創新。智能電網本身就是多種新技術的綜合體現,為各種新技術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市場應用場景。
技術創新的方式分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3種。原始創新是通過理論創新、原理創新、方法創新實現的;集成創新是將若干獨立要素和單元通過創造性的融合,集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機功能體;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則是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基礎上的創新。
技術創新往往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開始,然后發展到集成創新,再到原始創新。發展智能電網不能閉門造車,不能一味為了自主研發就拒絕國外先進技術。在初期階段,應通過多種形式的技術轉移途徑,廣泛學習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
國際技術轉移模式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對其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一類是以國際技術轉移是否以市場為媒介,將技術轉移模式分為以市場為媒介的技術轉移模式和非市場媒介的技術轉移模式。
如果將常見的國際技術轉移模式按照對市場的依賴程度逐漸遞減的方式排列,則依次為外商直接投資(FDI)、許可證、合資企業、授予特權、市場合同、技術服務合同、交鑰匙合同、國際分包和非傳統的轉移渠道,如反向工程、反向的人才流動等。另一類是根據國際技術轉移是否把轉移技術作為明確目標而分為正式的技術轉移模式和非正式技術轉移模式。如果將常見的國際技術轉移模式按照是否把技術作為明確的轉移目標進行排列的話,像FDI、許可證、合資企業、授予市場特權、市場合同、技術服務合同、交鑰匙合同、國際分包等都屬于正式的技術轉移模式,而反向工程、反向的人才流動、合作聯盟和其他的非產權聯系則被稱為非正式技術轉移模式。
過去在國際技術轉移過程中,人們比較偏愛以市場為媒介的正式的技術轉移模式。由于技術主要由意會性知識構成,技術轉移的困難也在于如何轉移意會性知識,學習掌握意會性知識是掌握技術的關鍵,而非市場媒介和非正式的技術轉移方式不僅轉移技術本身,還轉移如何對技術進行再創新的能力,因此,非正式和非市場媒介的技術轉移模式在當今技術發展形式下越來越受到重視。
發展智能電網,正確處理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關系十分重要。既不能出于狹隘的保護主義而拒絕國外的先進技術,因為這樣反而對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有害,使國內技術和產品的成本居高不下,造成資源浪費和分配不公;也不能一味引進國外成套技術,尤其不能搞大規模批量引進,使國內市場被國外技術完全占據,堵塞了國內技術發展的機會。應該鼓勵合作研發,鼓勵采用非市場媒介和非正式的技術轉移方式,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注重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提高對引進技術進行再創新的能力,實現從跟蹤者到領先者的跨越。
智能電網的產學研結合
建立智能電網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對智能電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非常關鍵。
所謂產學研合作體系,就是由官、產、學、研、中介、金融6個部分構成,由產業界啟動,以學術界研究與開發為起點,在政府、中介、金融機構等的支持下,經過產業界成功的市場實踐而形成的產學兩界合作交流的創新體系。
智能電網技術的發展應該立足在這種立體化的產學研合作網絡中,由企業主導技術轉化和生產銷售,高校和研究機構進行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政府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撐,中介組織溝通信息、搭建合作網絡,金融機構負責資金籌集和運轉,六方圍繞科技創新有機結合,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市場機制下形成一個知識的消化、生產、轉移和價值再造的動態鏈條,將學習與研究、研究與產業化緊密結合,從而大大縮短由知識到技術再到產品的周期,推動智能電網技術的快速應用和發展。
在這里特別強調重視大學等科研機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因為以大學為代表的學術界提供了新思想、新方法、新概念的源泉,原始性的創新主要依賴它們來完成。與大學的緊密合作可以彌補企業創新研發能力的不足。
智能電網的效率與電力體制改革
智能電網不可避免會遇到效率和制度安排的問題。經濟學中的老制度主義與新制度主義都將制度放在了經濟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來考察市場看不見的手進行資源配置的作用、政府干預資源配置的適當作用、研究制度變遷的理性與規則遵循問題。在市場經濟中,人們強調自發或看不見的手創造和維持對社會有利的制度的能力。電力市場化改革是保證智能電網活力和效率的重要制度保障。智能電網運行得是否有效率,與市場化的體制建立密切相關。競爭性市場過程通常具有較高的效率。在放松管制、促進競爭的電力市場條件下,智能電網的效率才有保障。
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也會存在無效率的情況。這需要通過政策、法規、組織(如電力監管委員會等)或政府干預的手段進行規范和調節。
智能電網的演進與設計
智能電網作為復雜大系統,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發展和需求的提高,以及創新的不斷涌現,智能電網將不斷演進和發展。
在經濟學中用"新奇"這一概念來表達新的行動可能性的發現,它是人類創新性的結果。由于不可能充分預見到新奇的創生,因而行為者也就無法采取最優的行為。智能電網的最優方案或最優性能也是不能完全預見和實現的,很可能有些預期的新技術沒有實現,而沒有預期到的新技術卻悄然出現了,所以智能電網建設的過程只能是一個依據經驗不斷發展乃至試錯的過程,以滿意度作為考察的量化指標更為合適。
中國的智能電網可以分層分級實現:
1)以解決能源資源分布和經濟發展不均衡、提高電網輸送能力、實現遠距離大容量輸電為目的的智能特高壓輸電網為第1個層次。在該層次,應該加強統一協調和統一規劃,以利于形成統一調度運行的統一或聯合電網。
2)以提高安全性和解決大規模再生能源接入為目的的智能高壓大電網為第2個層次。在該層次,也由電網公司統一規劃和推動實施,其優點是,實施阻力小,交易成本(談判成本)低,便于統一調度。
3)以提高供電質量和可靠性、解決分布式能源分散化小容量多數量接入為目的的智能配電網為第3個層次。在該層次,可以多開展一些體現多元化和多樣性的智能電網建設試點,包括微網技術的示范等,多吸引社會力量的參與,引入市場化機制,鼓勵開展有序競爭,在對涌現出的各種新方案通過實踐檢驗并進行科學比較論證的基礎上,逐步規范化和給出推廣建議。
智能電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電網的經濟、高效、可靠、安全運行,實現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高效利用,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涉及能源、信息、經濟、法律等多個學科領域,對技術、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都會產生相互的作用和影響。從智能電網的成本效益分析看,智能電網的建設十分必要。
發展智能電網,要正確處理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關系。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注重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提高對引進技術進行再創新的能力。
建立智能電網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對智能電網技術的發展非常關鍵,可縮短由知識到技術再到產品的周期,推動智能電網技術的快速應用和發展。
電力市場化改革是保證智能電網活力和效率的重要制度保障。
智能電網作為復雜大系統,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需求的提高,隨著創新的不斷涌現,智能電網將不斷演進和發展。智能電網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分層分級來實現。